作者:金先森,一個不干城投但略懂城投的男人。
近年來,隨著以湖南、江西、云南、山東等地為代表的地方性融資平臺大整合,城投公司轉型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積極且顯著的現象是,“城市發展集團”模式在各地逐步興起。從傳統的“城建投融資平臺”到“城市發展集團”,更名不是目的,這背后涉及到的城投轉型才是重點。作為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各地的城投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轉型發展工作,筆者通過扒拉現代研究院的城投數據庫,竟然找到了200多家(列舉了一些代表放在文末)。結合近期的走訪調研來看,這些城市發展集團,大多都已經實體化運作并且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從時間節點來看,2008年“四萬億”、2009年92號文之后,城市投資、城市建設類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14年43號文、2017年50號文、2018年中發27號文之后,城市發展集團類的公司蔚然成風了。
大家都知道,城投公司轉型發展的核心就是推動城投公司實體化、市場化、多元化和集團化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重新給城投公司進行功能定位和命名。我們這里說的“城市發展集團”為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城市發展集團,還包括城市投資發展集團、城市建設發展集團、城鄉發展集團等相關名稱。
那么,為何城投公司們紛紛更名為“城市發展集團”?
究其原因,還是城投公司轉型發展的要求所致。此前,城投公司的主要功能就是搞錢,作為“平臺”來承接貸款和包裝融資,從事的主要業務主要是城市建設和少量的城市運營項目。城投因政策而來,也因政策而變,影響城投的一大外因——政策,往往是決定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從那年的43號文開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感受到了來自中央的決心,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領導們才知道緩過神來,發現時代真的變了。一起變化的,還有在頂層設計的發展理念引導下,建設和經營城市的發展理念。逐步地,城投公司大都逐步朝著城市運營商的轉變,集城市投資、城市建設、城市運營、產業發展等功能為一體。為此,以城市發展為核心的城投公司名稱調整自然就水到渠成。
但是,各地在推動轉型和更名的過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和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比如有的側重于行業性的平臺公司,比如水投、鐵投、交投、文投、旅投……就不太適合更名為城市發展集團,也比如有的開發區類平臺公司也不太適合更名為城市發展集團。
城市發展集團,里面涉及到三個關鍵詞:城市、發展、集團,詞匯簡單但各有內涵,組合在一起就更有說法了。
城市,意在表明城投公司的業務對象以城市為主。咨詢前輩馬老師說,“城投轉型就像孫猴子翻筋斗,再怎么折騰還在如來手里,城投轉型要著力于城市發展新的理念之上,應需而變。” 城投轉型發展的方向一定是暗合城市發展規律的,馬老師的話實際上倒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城市發展命運共同體,一個城投與城市共存、共贏、共榮的有機體。這個“城市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存在,就是政府支持城投公司的底層邏輯。不過,目前也有不少城投公司業務對象進一步延伸到鄉鎮,與鄉村振興大業緊密結合,并更名為“城鄉發展集團”,這個思路是城投轉型發展過渡時期的一個升華。
發展,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于國家來說,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對于城投來說,當前的政策預期是“穩定”甚至向好的,“改革”的理念已經從廣度向深度貫徹,下面的重頭戲自然是“發展”。當前,城投公司已然跳出了單純以建設城市為主的業務范圍,進階成為圍繞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生活水平提升、城市資產資源盤活、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等多方面的內容。
集團,顧名思義,集團化運作。城投公司,一般都是地方最大的國有企業,坐擁地方一半以上的國有資產。筆者在調研走訪過程中,更有城投公司的權屬公司近200個,可謂是兒孫滿堂了,名副其實的大型集團型企業。此前的單體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早就不適用如今的大型城投公司了。這也是近年來各地城投公司,包括很多縣區級城投紛紛在更名中必須要體現“集團”或“控股”兩個字的緣由。以集團示人,一方面是告訴大家我城投公司體格龐大,有著很強的投融資能力、資本運作能力、業務協同能力等;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要按照集團化的方式經營管理,比如不同的母子公司功能定位、適合的管控模式、合理的集權分權等。
簡單的將三個詞剖開來分析,好像確實每個詞都是那么精準和到位,而且三者可以說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筆者不禁想給第一個使用這個名稱的城投公司點個贊。
從筆者梳理的城市發展集團(部分)清單來看,已經涵蓋了省會級、地市級、縣區級,并且大多具備了相當的經濟體量,從這次現代研究院發布的inktype="2" hasload="1"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87, 107, 149);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ursor: pointer;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2019年度全國城投公司總資產百強榜單》(點擊此處可查閱榜單詳情)也能看出這一點。
筆者結合數據庫和調研總結盤點了下,城市發展集團的主要業務板塊有基建板塊、地產置業、資產運營、市政公用、智慧城市、醫療養老、文化旅游、產業投資、金融等。可以說,城市發展集團的名稱比較全面地囊括了這類城投主體的業務范圍。由于城市發展集團名稱的普適性也比較強,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各地城投公司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普遍偏好這一名稱的緣由。
在這之前,城投公司里面的關鍵字主要包括投資、建設,城市就像個大工地或大建筑物,城投公司就像是個城市的施工機器一般。隨著城市越來越美觀、越來越整潔、越來越便利,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城投公司的形象也不斷得到提升,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所以更名為城市發展集團也是實至名歸。
況且,不少城投公司都已更名,或正要更名。很顯然,更名并不是目的,他們只不過想換個風貌,變得更優秀一點,城投的責任擔當并不會改變。所以,地方政府不必擔心其更名了就不再搞城建了,他們是想著通過城市運營發展來支持城建;各位金主也不必擔心其更名了,就不再是城投公司了,反倒是其轉型后現金流變好,還款能力也變得更強,對地方的貢獻越大,重要程度越高,地方政府對其的支持力度也越大。
不管怎樣,城投公司要想在新的政策形勢下持續生存和發展,加大力度推動公司轉型發展是根本。轉型過程中適度調整公司的名稱,豐富公司的業務范圍,拓展公司的業務板塊,爭取更多的授權經營權限和資產資源支持,提升公司在城市中的形象和地位等等,都是其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做的工作。當然,也只有做好城投公司實質性的轉型工作,其更名也才真正是名副其實。